中国首个南极站
文|黄金生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左一)、张青松(左三)新西兰南岛基督城到南极麦克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点,黄浦江畔的汽笛响起。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出航了。这个队伍共计592人(一人中途下船),分为“向阳红10”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救生艇上吊两艘。其中乘坐J121号的是308名海军官兵,在陌生的航线上担任护卫。向阳红10号乘坐了155名乘务员和128名视察队员。考察队编队总指挥兼临时党委书记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担任。副总指挥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董万银和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赵国臣担任。南极大陆考察队队长是南极方言办公室主任郭琨,南大洋考察队队长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金庆明。
第一次南极观测没有任何经验,出发时很多队员都在“生死状”上签名。搭乘的“向阳红10号”船上还准备了大塑料袋,准备队员万一牺牲了的话就装进袋子里,放在船底的冰箱里冷冻。
在进入南极的一个多月里,队员们必须穿过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四个气候带,通过四个季节。短时间的气候、时差的变化会打乱人的生物规律。当时,有位记者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谐音描写了晕船的痛苦。
1984年12月30日下午3点,中国南极大陆考察队队长郭琨举着五星红旗,带领全体队员前往南极大陆。
之后,视察队员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途中的36天,20天是暴风雨。之后,船到达目的地时,视察队员们把自己的体重减少了4~6.5公斤。12月12日,考察船队进入了西风带。西风带,别名暴风圈。七八级的强风是家常便饭,狂风卷起10米以上的波浪,船好像是乘浪而行。有一次,大家在餐厅吃饭,船外的巨浪从船头打到船尾,一瞬间,饭桌上的菜扑通扑通扑通地跳进了地面。摄影师邵振堂回忆道:“我们睡觉的时候被乐队束缚着。波浪来了。我们只咬了,水果,一箱一箱的波浪来了,一瞬间就消失了。大家都跑了出来。如果没有人束缚的话,人也会飞出来。”。晕船给队员的食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很多人吃了几口饭开始呕吐。郭琨根据统计,60%以上的队员有过呕吐的经历。某队员忍不住说郭琨“队长,好痛苦啊。我想飞到海里。”因此,郭琨特别呼吁“共产党员率先在餐厅吃饭”。
1984年12月26日,“向阳红10号”考察船缓缓驶入南极大陆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南极陆地一点点靠近。考察船的到来引起了在岸边玩耍的企鹅们的骚动。队员们兴奋地欢呼着,望着远方,我们在中国考察队预定建设万里长城站的地方,登上了海滩,插上了国旗。在乌拉圭建了几间小房子。南极大陆没有国界,国际惯例实行实际存在的原则。也就是说,谁先占领,谁在这个地区拥有优先权。中国人的第一次南极旅行没有踏上陆地就受到了挫折。
一切必须从最初开始。测量专家鄂栋臣们找了好几天,在费尔多斯半岛的头上看到了海滩,登陆后发现地基很稳定。于是,考察队确定了这个海滩是中国万里长城站的布局,在鄂栋臣亲手画的草图上,中国人在南极命名的第一个地方:写了万里长城湾。出航前,经过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集体讨论,最初的南极科考站已经以“万里长城延伸到南极”的意思命名。
1985年2月20日,当地时间10点刚北京时间22点),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试验站——长城
第一支南极科学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忍耐力和辛勤的汗水,提前完成长城站的主体工程,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南极速度”。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中山站于1989年在东南极顺利落成,观测研究南极的冰盖,冰架成为高空大气物理、南极大陆的地质、南大洋的理想场所。昆仑站落成于2009年,它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集冰芯科学、天文学、冰下地质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学科前沿领域;泰山站于2014年落成,是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重要中转站。洛杉矶海新站位于东西南极的交界处,积极推进建设前期的准备,将来将对南极岩石圈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