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纺织厂
澎湃新闻记者许海峰综合报道
编辑说
有名的全国劳动模范裔式娟离开了。92岁。
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在外面拍着照片,心里突然平静不下来,收了相机,急忙回报社,2021年4月翻阅了她的采访资料。当时,她作为创立100周年的典型人物,采访了澎湃新闻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第一个入住者,进行了两次采访。
裔式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刚刚获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1952年提供了曹杨一村的家,表彰了工人阶级队的先进代表。当时,这个新村有1005户人家入住。
当天,我说了老人曾经的荣耀,很自制,除了感谢共产党,还有和同事的关系融洽的处理,这还记得很难--她为此想办法接近那个“对立”工厂的小姐妹,去她们家一起吃一起住,做那个思想工作,感化,团结一致,努力生产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勤奋工作。老人坦白自己是文盲,解放后得到了学习知识的机会,但去采访的记者却认为她的情商不低。这是遗传因子,另一方面后天的环境也造就了她。现在说来,她委婉地又直接表达了三种看法。一、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二、作风问题。三、其居住大楼的房地产管理暴露了许多社会怪相。
老人家的环境极为朴素,甚至简陋,但她留给我们记者的是呵呵的印象,2021年4月14日,采访结束,她坚持把我们送出,在门口和大家挥手告别,那时我在电梯里拍了乐观的样子。
2022年2月8日上午8点51分,著名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总工会前副主席裔式娟同志因病无效治疗,华东医院92岁去世。
2021年4月,裔式娟叙说以前的事。
逃难来到上海的人
1947年,裔式娟从故乡盐城逃到上海的时候,住在亲戚的小屋的阁楼里,但是那个房间很低,抬不起头来。呼吸中总是有人做饭不散的油烟。晚上也完全睡不着。
到了上海之后,裔式娟开始工作了。一清早,承包商就骂个不停,工人们没有尊严。旧社会的工厂很苦,机器停不下来,饭也吃不下,喝一口水也很困难。解放前,家里有8口人,父亲40岁时误吃了香灰而去世,母亲又绑住了脚,不能工作,全家人的负担都落到了裔式娟一个人身上。她能想到的只有如何生活。恶劣的环境让我从小就在乡下辛苦过裔式娟也觉得“生活很艰苦,没有活着的意义”。
裔式娟(前左一)小组成员检查纺织机。图片来源:网络
裔式娟我在工厂。照片被翻拍成了裔式娟的珍藏专辑。
翻身
1949年上海解放后,工厂党代表发现裔式娟谈话,鼓励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继续研究技术,要求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那时开始,我就觉得共产党对我的恩情比母亲还多”裔式娟去年4月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说道。
“以前没有人和我说话,解放后有点文化了。有人担心我,我很开心。之后能去开会了。”。裔式娟。在工厂里发现了自己的价值,1951年参加共青团,年末加入共产党,在纺织集团中第一次入党。党给予她新的力量,她也努力工作报答党的恩情“我不是干部,只是一个工人,竟然轮到我住洋房。所以我一定要做好生产,关心群众。我作为党员,选择我作为劳动模范,我想我会做得更好。”裔式娟这样回想当时的生产作业。
裔式娟作为党员,自发地向成员们工作,使团体成员团结起来。在她的影响下,她们小组的30多名成员参加了10人共产党,参加了10人共青团,在小组意识的影响下,小组团结好,政治力量强,生产能力也大幅提高每月都能按时完成国家生产计划,被评为“全国纺织示范组”,又因为裔式娟本人的带头作用,1953年,她本人又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裔式娟)(中)和她的姐妹们。照片被翻拍成了裔式娟的珍藏专辑。
裔式娟(左一)和参加会议的同志们拍了纪念照。照片被翻拍成了裔式娟的珍藏专辑。
裔式娟(左一)为参政、工厂、国家献策。照片被翻拍成了裔式娟的珍藏专辑。
裔式娟取得的证书和奖牌。
珍惜难得的幸福
之后,她8次被评为上海市的劳动模范。1954年,裔式娟成为第一次人大代表,参加了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25岁的裔式娟和毛主席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觉。“我的这些荣誉一生都用不完”。
“翻身感”对于现在的劳动者来说不过是个遥远的概念和说法,但对裔式娟来说却是实质性的荣誉和获得。“我认为党是最亲切的。请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现在的青年一定要珍惜不容易的幸福。”
2021年4月,裔式娟在家。
裔式娟的沙发。
2021年4月,裔式娟留下多年的习惯,读报听广播。
2021年4月14日,为前来采访的记者送行。签名以外的图像是澎湃新闻记者许海峰摄影
责任编辑:吴栋
校正: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