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保税区
源文件:台海网
特区纪念馆老照片系列报道4:
四十年的蓝色道路
时隔40年
特区纪念馆
在老照片的光里闲逛
特区馆有两张老照片,记录了厦门成立保税区的足迹,目击了厦门经济特区初期改革发展的实践。
1992年9月,象屿保税区一期工程建设现场
厦门象屿保税区
保税区是1990年代初期我国最初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形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线的高地。保税区参考国际惯例的运营,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灵活、优惠的政策,成为中国和国际市场走上正轨的“桥头堡”。象屿保税区是1990年登陆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国务院设立的第一批保税区之一,1992年9月正式开工,1993年关闭运营“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自由港的一些政策”的构想和“大象屿保税区”的探索和实践。
(“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0年代,当时厦门市委担任常务委员、常务副市长习近平同志直接指导厦门经济特区初期阶段的改革发展实践,率先制定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跨15年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象屿保税区的面积为0.6平方公里,园区所有用地都是填海造地。象屿保税区成立以来,勇于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充分发挥保税仓库、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几个功能,应用“免证、免税、保税”政策的优势,实行“国内关外”的运营方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引进了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许多可复制和普及的革新制度,成为国内领先的海关特殊监督管理区。2019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业绩评价中,象屿保税区位列全国第十,是厦门特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
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从象屿保税区“先行先试”、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到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象屿保税区也将完成其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将合并提升为综合保税区,成为更开放地提供服务的新发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