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宪法
文/穆兆勇
1954年9月15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南海怀仁堂盛大开幕。1226名代表担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担,在这里会商了国家。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9月20日,大会通过了无记名投票的中国人民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20日,全国人大一次一次的会议通过宪法时,全体代表热烈鼓掌。
提出宪法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制定宪法的条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理,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到1952年,全国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复苏任务顺利实现。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指导人民向社会主义转移。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设想了今后向社会主义转移,之后又讨论了很多次。
在决定向社会主义转移的同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宪法制定的问题也加入了中共中央的统一考虑。全国政协根据组织法的规定,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到了1952年底,一次政协就到期了,所以必须尽快召开第二次会议。否则,第一次打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考虑到举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考虑到全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决定1953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政协会议,之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当时,就党内提出宪法制定问题,中央认为,过渡期社会各界认可并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可以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由于过渡期的阶级关系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宪法被制定,也几乎都是重复“共同纲领”的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吧。因此,中央在过渡期不临时制定宪法,可以代替宪法继续“共同纲领”,在今后的政协全体会议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修正“共同纲领”?考虑着补充。我国基本进入社会主义,消灭资产阶级,阶级关系根本改变后,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什么1954年指导苏联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了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宪法斯大林,中国应该尽早打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呢。
中共中央认真考虑斯大林的建议,1952年底决定:尽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按照规定全国政协提出,全国政协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定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2年12月24日,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一致同意中国共产党的提案,决定全国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提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7条第10项的规定,准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宪法。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1953年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同时,成立以毛泽东为议长、朱德等32人为委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宪法草案。
原本预定于1953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被制定出来,为什么延期到1954年呢。一个原因是1953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集中于自然灾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1953年9月18日召开了第28次会议,决定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延期到1954年。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当时制定的宪法是过渡期的宪法,如果不能解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宪法也无法制定。实际上,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转移的提案,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了相当长的准备期间,到了1953年12月终于确定了总路线的完全表现。因此,这个问题解决后,毛泽东马上把重点放在了宪法的起草上。195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党中央议长毛泽东决定暂时请假,在此期间刘少奇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毛泽东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毛泽东自己主持起草宪法
毛泽东修改宪法草案
毛泽东非常重视宪法起草,不仅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的议长,还亲自指挥中共中央指导宪法起草队起草宪法草案的初稿。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的第三天晚上,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组的三大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踏上南下列车的道路,离开北京来到了杭州。在去杭州的途中,对随行人员说:“要治国,需要很大的方法。我们这次去杭州,是为了集中精力于这个立国安邦的大事。”。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得到中央的批准后开始起草。3个月来,宪法起草队先后起草了4稿,进行了修改。3月上旬,在讨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4稿的通过后,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宪法草案的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中共中央宪法草案的初稿,召开7次会议讨论修改,形成了宪法草案。
在宪法起草的过程中,毛泽东多次修改了迄今为止的宪法草案,写了很多批判文,宪法起草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讨论宪法草案的会议上进行了多次演说并插入了宪法草案。在1954年6月11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宪法起草前后不到7个月的差距。最初的原稿是去年11、12月,第二个原稿是西湖,花了2个月。第三个原稿是北京,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草案的初稿,到现在又修改了不少。每次的原稿本身都有很多修改,西湖的原稿有7、8次的原稿。前后才起来,恐怕有二十篇稿子“总之,我正在反复研究,详细情况我并不讨厌。”
参考外国的制宪经验,对于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来说,宪法是从西洋进口的舶来品。自从1908年8月清朝被逼入绝境发表了“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宪法在我国的历史还没有超过半个世纪。资产阶级宪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宪法1787年的美国宪法,有着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在宪法思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18年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宪法中,无产阶级宪法也有3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因此,总结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勇敢斗争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我国宪政运动,在比较、参考、资产阶级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经验和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对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宪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毛泽东对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宪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比较,在1954年1月15日的电文中,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北京中央委员开设5种宪法文件,抽出时间阅读,准备讨论宪法草案。这5个文件是(一)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五)法国1946年宪法。
配合宪法草案的制定,翻译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政法研究~编辑部苏联的“历史问题”杂志上刊登的“苏联宪法草案的国民讨论”?发表,苏联宪法详细介绍了草案的国民讨论状况。毛泽东非常重视这篇文章,1954年7月1日指出“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维汉、彭真同志:这是值得看的”,并委托秘书田家英阅览,退居本人。
毛泽东“我们的宪法草案主要总结了我国的革命经验和建设经验,总结了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也是本国经验和国际经验的结合”。
毛泽东)他指出:“我们的宪法具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现象,也是国际现象之一。”。“五四”宪法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主要是“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的好东西”。
1亿5000万人参加了大讨论
北京大学的学生正在研究宪法草案
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有关公布宪法草案的决议,开展了广泛的讨论,要求人民群众提出修改意见。2天后,“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的全文,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讨论宪法草案的社论。全国人民的大讨论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展开。
在大规模宣传的基础上,讨论持续了两个多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到了1亿5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这部宪法草案,同时提出了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据统计,从前后各方面收到了118万条以上的意见。根据全国人民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又修正了。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的再讨论被通过,第1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审议的提交决定了。
9月15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南海怀仁堂盛大开幕。1226名代表担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担,首次在这里会商国家。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宪法草案是中国人民百年以上勇敢斗争的历史经验总结,说明了宪法草案的基本内容和全国人民的讨论情况。全体代表认真地就宪法草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9月20日,大会通过了无记名投票的中国人民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了。
欢乐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宪法公布的人们
正文是『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录等。侵犯权利一定要追究。